
在这个充满焦虑的时代,想要找到一个清醒的年轻人,确实不容易。许多人不是缺乏努力,而是现代社会总是容易让人感到焦虑。社交媒体上,短视频轻松教你“如何高效掌控人生”,紧接着就有炫耀型内容:24小时如何把25小时的效率榨取出来;公众号的标题不断提醒“你不自律,注定被淘汰”;甚至在你休息时,朋友圈里也会有人在打卡健身,令人不禁感到自我怀疑。
在这种环境中,若能保持冷静、不焦虑,那可真是逆流而上。然而,20岁的杨瀚森做到了这一点。最近,他在接受《华盛顿邮报》采访时,提出了一句话:“永远不要为8小时以后的事情担心。”这句看似简单的话,其实蕴含着深刻的智慧。
杨瀚森不仅仅是球场上的天才,更多的则是他那颗冷静的心。这个世界上,许多天赋极高的选手因为无法承受巨大的压力而迅速崩溃,竞技体育拼的不仅是体力,更是心理的抗压能力。在面对外界无休止的评论和压力时,杨瀚森这句话显现出了他独特的心态:“8小时之后别焦虑”,这并非空洞的口号,而是一种能够让人冷静应对压力的心理策略。
展开剩余80%心理学中有一个叫做“时间局限焦虑应对法”的概念,简单来说,就是专注于当下,锁定8小时以内能控制的事务,不去过度担忧未来的不确定性。这种心态,是杨瀚森所拥有的强大心理优势,而这正是他在这个阶段最宝贵的“资产”。
当然,杨瀚森并非一个消极应付、随波逐流的人。他有着明确的目标和野心,尽管他在采访中提到“想站上NBA的舞台”,但他并不提前为未来的焦虑所困扰。几个月前,在国家队比赛时,他即便明知自己体能有限,仍主动请缨,打满全场,并迎接连续的高强度对抗。他是有目标的,但他懂得什么时候该全力以赴,什么时候该让自己松口气。
这种心态,实际上和如今许多年轻人面临的“预支焦虑”形成了鲜明对比。许多人未踏上新的旅程,脑海中已经充满了“如果失败怎么办”、“如果被冷落怎么办”的担忧。焦虑几乎成为了现代年轻人的通病,他们将未来30年的担忧压缩到当下,无法活得轻松。
但杨瀚森的做法恰恰告诉我们:走得更远的,不是那些早早为未来担忧的人,而是那些在该专注的时候专注,在该放松时能够放松的人。
在如今这个鼓励超前焦虑的社会中,杨瀚森显得格外“非主流”。社会的成功模板似乎已然固化:名校、高薪、晋升、买房、结婚、生孩子、养老,而任何偏离这条路线的人,常常被贴上“掉队”、“不上进”、“不规划”的标签。但杨瀚森却没有急于迎合这一切,他没有强迫自己融入教练的“成功模型”,也没有在采访中高喊“我要为国争光”,他很简单地表示:“我努力打球,我喜欢篮球,我希望保持开心。”
听起来,这样的想法似乎有些“初级”,但其实越往上走,你会发现,能持续保持对一件事的热爱,本身就是一种天赋。杨瀚森并不是不争,而是选择争自己真正看重的东西;他也不是不努力,而是用一种清醒的心态在努力。
这种心态其实不仅仅适用于篮球,它也是今天很多年轻人面对生活的一个重要提醒。你会发现,很多年轻人早早地将自己活成了“996”的机器,他们困于父母的期望、社会的标准和无止境的焦虑中,忘记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。而杨瀚森的“只看8小时以内”的心态,恰恰是在告诉我们:你能走多远,不仅仅取决于你有多拼,还要看你能扛住多少不确定。
他在球场上打球是为了赢,但生活中他并不是为焦虑而活。即便是输球,他也能保持平稳的心态,这就是他最宝贵的品质。今天,杨瀚森的成功并不是偶然,他并非一个靠热搜或突如其来的爆冷而走红的球员,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,慢慢打出了属于自己的名气。
他不仅拥有一流的球技,更重要的是他那种在关键时刻能够保持冷静的气质。当别人还在焦虑着“10年后我会在哪里”时,他已经用一句话“8小时之外不焦虑”让自己活得更自在。
事实上,杨瀚森的出现给中国篮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,而他这种冷静清醒的心态,或许正是当下最稀缺的品质。
发布于:福建省申宝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